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指定閱讀---翻動世界的Google




你相信嗎? 「Google」原本是一個拼錯的字



閱讀完此書後,又很多方面的想法,其中最強烈的是對發明Google的兩位發明家佩吉與布林的研發過程最感興趣;當我看完此書的目錄時,心裡想著這些問題:

.這兩個人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呢?
.他們是怎麼認識的呢?
.當初發明Google的動機?
.草創期的Google到現在日進斗金的Google過程中有什麼讓我會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呢?

而這些問題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在我心裡都有了答案,他們兩個的家庭背景十分相似,家人都是教授、科學家、資料庫諮詢顧問或是從事和電腦有關的工作,這樣充滿電腦技術、科學以及學術的家庭環境,再加上兩個人的天資聰穎,不難看出兩個人可以一起攜手邁向成功,就這裡看來ㄧ切似乎理所當然,成功的人該有的特質兩個人全部都擁有,但我相信絕對還比一般人多了很多學習心跟追求新知的毅力,,而且執行能力也是一等一的好,也幸虧這兩個人能碰撞出這樣的火花,發揮了1+1=2的精神,我想許多好的想法可能都是在他們兩個人激烈的辯論或是互相挑剔中發展出來的,真的很佩服他們,看了此書後我才知道原來布林研究過「個人化電影評鑑」,先對看過的電影進行評鑑,然後系統就會找到品味相近的人,進而推斷對其他電影會不會有興趣,這個有趣的想法後來在亞馬遜推出一個類似的書籍評鑑法後,引起廣大的迴響,他的想法應該也是老師上課時介紹的『aNobii』的前身吧!我想就算他沒有研發出Google,當時他研究的「個人化電影評鑑」也會讓他成功的。


佩吉與布林在史丹福大學認識之初本來滿討厭對方,可是相處之後越來越融洽,發展出Google也是在他們ㄧ起做研究時,源自於一個瘋狂的想法,想把整個網路下載到自己的電腦,還告訴指導教授說,這只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在我看來不只瘋狂而且狂妄,但就我看過許多成功的人的自傳,在作一件事情之前也都是用著一種瘋狂的想法,然後不顧一切的去完成,當完成之後,在去回顧,還真的會發現成功往往都建立在瘋狂上,這是我自己的感覺啦!就像佩吉說的,保持樂觀的心,在設定目標時,必須要有點天真,對待不可能的事情,要保持一種健康的藐視態度,他說的這些話滿顛覆我的觀念的,因為人往往為了保護自己或是維持一個程度的水平,而不敢跳脫出自己設定的框框,幾乎都是要等事情確定是能成功的、有把握的才會去認真執行,若失敗時還會說,「早就知道不會成功了!」之類等等的話...他的這番話真的讓我ㄧ種頓悟的感覺。


Google成立之初,電腦都是用陽春型的,汰換會比較頻繁,但成本很低廉,其他的搜尋網站也許功能沒這麼好,但把許多資金投入在廣告上,而他們兩個用的方式完全是反向操作,不浪費成本在打廣告上,把資金轉而運用在將Google打造的更完美,讓使用者口耳相傳,並且寄信給ㄧ群「Google之友」,詢問他們使用過後的想法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此關心使用者,成本又低,這樣的模式不意外的讓Google邁向成功的道路。

沒有留言: